首页 > 新闻资讯 > 五星体育直播源2023
5年目标产业规模翻番广东未来高端制造离不开“这束光
“900亿的产业规模已是国内领先,而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1800亿规模再翻一番。广东省激光与增
“900亿的产业规模已是国内领先,而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1800亿规模再翻一番。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在政策支持的持续引领下,正把握机遇向高水平发展迈进。”
1月14日,在广州举办的2021年首期湾区创新论坛发送出上述规划信息。新一年的首期论坛主题为“光耀世界 增创未来”,聚焦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前沿技术与应用展望。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院指导,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广东省增材制造协会、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南方都市报社共同承办。来自全国优秀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的高水平发展之路。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海涛在本次论坛致辞中指出,广东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大省,也是我国最大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目前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链比较完整。2019年,全省产业规模和公司数均占全国30%以上,相关企业营收超900亿元,累计拥有10余家上市企业,年营收超亿元的企业90余家;有效专利量4.4万件,约占全国17%,居国内首位。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我省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广东省已将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2020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创新引领、结构优化的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郑海涛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为有效推动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习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从2014年以来组织实施了6批次激光与增材制造相关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共立项100个项目,财政投入资金6.93亿元,在原材料、器件、软件、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二是建立了一批激光与增材制造领域的高端创新平台,提高了广东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的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三是持续做好科技服务工作,为创新型企业培育保驾护航。
郑海涛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企业、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平台载体、加强应用推广、深化开放合作等方面不断努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与企业、高校、院所及社会各界共同为推动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论坛“科创速递”环节,《2020年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据蓝皮书主要编制单位之一,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刘敏介绍,蓝皮书全面阐述了全球和中国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系统分析了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蓝皮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激光产业近3000亿元,中上游产业超900亿元;2019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达到157.47亿元,占全球28.3%。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超90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公司数、有效专利等均居全国首位。
蓝皮书显示,2015–2019年,广东省政策环境一直在优化,出台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有关政策21项,在研发支持、产业布局、成果推广、知识产权、保障支撑5个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布局,政策引领作用逐渐凸显。
在蓝皮书中,通过对不同产业链环节进行优势、一般、薄弱的分类,清晰呈现了广东在激光装备和增材制造产业链方面的各环节状况。图表显示,广东在激光装备系统、激光器及应用等中下游环节已是全国领头羊,但在上游的光学材料和光学元器件领域相对薄弱。增材制造领域,中游的增材制造装备、下游应用等环节较强,上游原材料和中游核心器件、核心软件等环节有待补强。
就此,蓝皮书总结了当前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有待逐步加强;高端产品较少,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尚待提高;中小微公司数众多,产业集群效应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此外,当前高水平的激光与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较少,产-学-研链节不通畅,以及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等不足依然是广东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强化的几个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蓝皮书提出了4个方面的解决途径,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推广,优化区域布局,助力产业全面发展;建设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平台载体,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引育同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